住房,是城市肌理的基本單元,更是億萬家庭安居夢想的載體。
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首次為“好房子”畫像——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。隨后,中辦、國辦《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》進一步將“好房子”擴容為“好房子、好小區、好社區、好城區”的“四好”理念。我區各地積極響應“好房子”建設要求,開展高品質住宅建設試點,打造“好房子樣板”,用“一城一策”的繡花功夫,正把“好房子”的藍圖變成老百姓家門口的實景。
“好房子樣板”重塑安居想象
“好房子”標準正在重塑購房者的決策。
在銀川市泰云庭小區,趙鴻雁一家告別了昔日局促的舊居,每日沐浴在落地窗灑滿的陽光中,閑暇時漫步于塑膠步道。“我住進這兒一年了,每天下班回家,都要在小區里溜達一會兒,像在公園里一樣,一身疲憊都消失了。”近日,說起自己的新居,趙鴻雁十分滿意。
去年,該小區歷經多領域專家嚴苛考核,從22個項目中脫穎而出,成為2024年銀川市“好房子”樣板標桿——其評選標準直指“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”四大核心,從安全性到經濟性層層把關。
“我們從22個竣工住宅項目中篩選,歷經建筑設計、規劃園林、電氣暖通、消防審查、質量安全等多項考核評分,就是要選出真正經得起檢驗的‘好房子’,為行業立標桿。”銀川市房地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在石嘴山九柱·玖裕臺小區,40%的高綠地率、6000平方米的水系景觀、便捷的周邊配套以及智能安防系統,為居民構筑起歸家的儀式感與安心屏障。人車分流設計讓地面成為專屬活動空間,周邊教育、商業配套觸手可及。
在平羅縣恒利鼎樾府,項目已進入交付倒計時。“這個項目配套很完善,教育資源密集,康湖與唐徠渠雙公園環繞。你看,不遠處還有已建好的平羅縣銀北醫院和幼兒園,很符合我這種改善型購房者的需求。”10月21日,居民趙先生到項目部簽訂購房合同。“我們80%以上的客戶屬于改善型購房。對購房者來說,不缺新房子,缺的是好項目。”寧夏恒利捷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銷負責人白川介紹。
“層高超過3米,這是我最看重的。”今年,固原市民馬利虎花100多萬元在雁岳賦小區購買了1套176平方米的期房,用作改善型住房。雁岳賦是固原市打造“好房子”的樣板工程,總投資約5.64億元。層高超3米、93%得房率、新風系統、電梯獨立入戶等一個個硬指標,讓該項目成為當地改善型住房標桿,售罄時間比預估提前了半年。
今年,固原市還試點推進西吉縣云璽華庭、涇源縣榮華園二期2個現房銷售項目。“購房者付了錢就能直接收房,不用擔心延期交付、爛尾,品質看得見、摸得著,有效規避了期房交付風險。”固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。銀川市創新開展“大美銀川·宜居湖城”好房子展銷活動,今年前9個月舉辦展銷活動49場次,累計銷售房屋4258套,同時發放購房補貼資金7000余萬元,讓“住好房”的夢想照進更多家庭。
老房煥新讓記憶與未來共生
“好房子”不僅體現于新樓崛起,更在于讓承載記憶的老房子煥發新生。
銀川市直面“老破小”痛點,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1100個老舊小區改造基本完成。“路平了、墻新了,上下水再也不堵了,冬天暖和,樓下還有涼亭聊天。”說起老房子改造,銀川市興慶區榮豐苑小區居民孫曉玲滿心歡喜。針對危舊房頑疾,銀川市采取原址重建、異地置換等精準模式,統籌推進危房與周邊舊房改造,避免“單點改善、片區滯后”。今年以來,已上報國家危舊房改造計劃2593戶,爭取補助資金9800余萬元。目前,金鳳區鳳合苑、興慶區北塔三四六隊等城中村改造項目正全速推進,未來,這里將崛起為集教育、休閑、購物于一體的高品質生活新地標。
固原市聚焦老舊小區急難愁盼,改造不僅關注“面子”煥新,更注重“里子”升級:地下管網改造、雨污分流、建筑節能改造等夯實根基,配套建設的充電設施,也悄然接軌現代生活需求。目前,該市所有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已全面完成。
中衛的更新則充滿歷史情懷。沙坡頭區鼓樓西街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大河機床廠沉寂的廠房,在尊重與延續中醞釀新生——投資13.8億元的“大河雲初”項目,并非簡單的推倒重建,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廠址的植物綠化,讓新家園的綠意與過往的歲月脈絡相連,3.1米的層高、靜音管道與玻璃、服務機器人全程無障礙通行,彰顯品質追求。“家中老人曾在大河廠工作,能重返故地居住,老人的心愿實現了。”市民張女士感慨地說。
中衛的城市更新,其覆蓋廣度遠超單一廠區的改造。中衛西園小區將小區空閑場地、廢舊廠房等改造為社區食堂、養老及醫療服務中心。“菜肴既可口又衛生,價格還實惠。”年近80歲的趙俊三老人由衷贊嘆。海原縣“老堡子”正經歷著華麗蛻變,該縣結合城區4344座院落、4805戶危舊房的三年改造計劃,將危舊房拆除與特色街區打造、歷史文化元素融入相結合,最終與“老堡子”片區功能互補,織就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的服務網絡。
“好物業”鑄就“好房子”歸屬感
城市更新之“新”,更在于治理模式的深層變革。破解好房子與好服務這兩道難題的關鍵,正蘊藏于政府、企業與居民共同書寫的日常細節之中。
銀川市金鳳區香溪美地小區13年間更換了6家物業,曾經是亂象叢生的問題小區。在社區牽頭組建專班、開設“諸葛議事廳”共商共治后,該小區引入新物業,迅速激活消防設施,有序落實巡邏、綠化、停車管理,居民滿意度攀升。銀川市創新推出物業“紅黃榜”機制,對問題企業實施信用扣分與約談,推動1400多個小區公開公共收益明細,全市物業投訴量同比下降20%,業主滿意度躍升至89.3%。
“‘好房子’更需‘好管家’。”海原縣海城街道閩寧華府一期居民馬竹新深有感觸:“如今哪兒有問題,打個電話,半小時內維修人員便能上門服務。”這背后是“紅色物業”模式帶來的改變——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,物業企業專注提升服務質量,業主代表參與監督評議。去年夏天,寧夏建投長城物業承諾“先服務、后繳費”,其20項免費服務與48項收費服務明明白白“曬出來”,迅速在居民中“圈粉”。
吳忠市利通區桃花苑小區建于2007年,居民曾飽受屋頂漏雨、管道老化之苦。吳忠市永泰物業在該小區創新建立“小區黨支部+業委會+物業”三方議事機制,主動籌措資金完成改造,更投入10余萬元建成承載議事與溫情的社區“聚心亭”。“那天我在亭子里歇腳,隨口跟物業工作人員提了屋頂漏雨的事,沒想到第二天就修好了。”小區居民丁立云感慨道。在頂層設計層面,吳忠市住建局通過將物業管理權、監督權下沉至街道社區,聯合全市66個城市社區成立物業服務站,創新“一區一策、支部包抓”機制,使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服務末梢。同時,大力推動業委會組建,覆蓋率提升至55%。針對物業棄管小區,創新成立公益性物業服務實體進行兜底管理,使全市物業服務覆蓋率從不足50%躍升至98%。
固原市直面物業難題,打出組合拳:對全市631個住宅小區精準分類施策,實現物業管理覆蓋率100%;推行“雙監督、雙考核”機制提升服務質量;市委組織部牽頭創建“紅色物業”,創新推行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機制——社區“兩委”成員可兼任業委會成員,業委會和物業企業黨員負責人可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。原州區北塬街道和平門社區創新“懇談日”制度,讓居民與物業企業共商小區改造、車位規劃等難題,推動矛盾在基層悄然化解。
從“好房子”標桿引領到現房銷售探索,從“紅色物業”創新服務到老舊小區“內外兼修”,寧夏各地正以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努力,詮釋“舒適便利宜居城市”的深刻內涵。當一磚一瓦的煥新與治理溫度的提升同頻共振,城市更新便不僅是在空間上生長,更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為居民錨定了那份值得珍視的歸屬感與尊嚴。
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強永利 焦小飛 倪會智 龔依然 陳永峰 段春 見習記者 孫鄭濤 賀靜 楊月兒)